Search

《你給出的是愛 還是障礙?》

(高年級同學請見文末對於「無緣大慈」的註解)
  • Share this:

《你給出的是愛 還是障礙?》

(高年級同學請見文末對於「無緣大慈」的註解)

還是菜鳥老師的那幾年,懷柔式的教法,對學生幾乎是有求必應,課後有學生上前提問可以懇談到半夜、聽說學生家境清寒於是不收學費、學生急電家裡遭小偷便差點跳上火車去陪筆錄。
後來發現每一位關懷備至的學生都沒要改變困境的意思,他們只對繼續抒發自己的心情有興趣,任我怎麼去提點覺照自己的方法都沒有多大用處,
所以到底是別人不上進,還是我自己哪裡沒做對?

另一種情況剛好相反,人們因為要防範別人倚賴自己,對自己倒太多垃圾,所以表現出淡漠高冷的態度,當然,這也可以名之為「殘酷的愛」,意思是去讓對方學習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。
但捫心自問,這裡頭到底是恐懼多,還是愛比較多呢?

一般人通常在這兩種過與不及的情況中擺盪掙扎,想辦法在其中拿捏分寸,找出平衡點,但這其實不是究竟之法,【要破除自己在付出愛時拿捏失準的問題,還是要先破解自己內心的「愛的議題」---
先問自己:「我對於他(你付出的對象)有需求嗎?」】
即使答案是肯定的都沒關係,這一道題可以幫助你把焦點轉回到自身之內,把自己在愛中的議題先處理妥當。
.
.
當我們提到菩提心的時候,常常看到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。」這八個字,它原本的意思是說,菩薩不論對象的親疏遠近、有怨無怨、有緣無緣,都生出一視同仁地悲憫心與慈愛心,一律救度。

不過【我們無法從「外在作為」上硬生生地去模仿菩薩行,否則絕對進入誤區】,這時候你會以為自己的每一份給出都有菩薩心,卻疑惑為什麼那些付出常常被糟蹋,其實,當初自己的起心動念並沒有看清楚,那是一種無明。
我們只能跟隨菩薩一路走來的修行之路,隨時「回到內在去觀察」自己的起心動念。

事實上,我無法否認當年我如此地關懷學生,有部分原因是希望他們喜歡我,然後能更長久地留在我的班上,當看到這一點之後,我開始更密集地觀照自心並改變作風,有許多學生在這個過渡期紛紛離開班上,所以我又花了更多精力去消化掉那些不被喜愛或者被遺棄的恐懼,一段時日後,反而有更多學生聚集而來,更重要的是,他們的確是更有學習意願的學生。我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不再建立在(因各自需求的)彼此倚賴之上。

從這裡下手所鍛鍊出來的情況,外境看似與學生距離拉開,但心境上並非冷淡。反而因為沒有黏膩的關係,有更多餘裕可以修練自己。
追根究柢,自己沒有把根基練得更穩,證量修得更大,談何資格去帶領別人,助益別人。
.
.
有時候,我會覺得「無緣大慈」的那個「無緣」,其中似有更深妙的義理應該去參透…….
【我們如何能與有緣之人修練到無緣、無貪著、無牽無掛,
我們才有機會像菩薩一般地對眾生一視同仁地慈愛。】

從這裡再去看老子道德經裏頭的「天地不仁」,就能更懂得它的奧妙之處了。
.
.
(註) 天地不仁的那個「不仁」,絕非不仁慈,而是指天地「並沒有『要仁慈』」的概念。
就像人們,一旦逼使自己要更仁慈的時候,那反而代表內心不在中道,常常有愧疚或匱乏在其中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《中觀四百論》第五品 明菩薩行品
菩薩由意樂 若善若不善
一切成妙善 以意自在做

菩薩是自然任運地饒益眾生的。
那些外在上看似善或不善的各種行為,最初都起於菩薩的意樂(而非需求/恐懼),而最終都能助益眾人。

圖:聖天菩薩 《中觀四百論》作者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歡迎來到哈哈佛大學,這裡提供大家一個自在而有深度的園地 (所以名之為 哈.哈佛), 幫助所有從「西方新時代」過度到「東方佛法」的朋友們來探索與學習。
View all posts